当前位置:主页 > 快讯 > 正文
《救助服务对象社工寻亲实务指引》正式发布,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来源:洞察网作者:洞察网2021-08-26 15:56:00

(文/孙超)近日,由南宁市救助管理站主办、南宁市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编制的《救助服务对象社工寻亲实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正式发布,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该《指引》系统梳理了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服务的核心流程与技术方法,为全国救助领域提供了可复制的“南宁样本”。

2019年以来,南宁市救助管理站在“寻亲”工作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引入南宁市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寻亲服务。在南宁市救助管理站的大力支持下,在公安、卫健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彩虹社工积极发挥专业优势,采用“七色光寻亲法”,灵活运用观察、问询等方式,借助人脸识别技术及互联网寻亲平台,为受助人员提供寻亲服务,累计建立受助人员档案575份,开展寻亲服务2500余次,成功帮助上百名滞留受助人员寻亲返家。

南宁市救助管理站和南宁市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系统总结以往寻亲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出这本《指引》。该《指引》共分为工作流程、实务技巧、案例解析及配套表格四大部分,覆盖信息采集、甄别、核查全流程。针对受助人员因认知障碍或方言差异导致的信息混乱问题,《指引》提出“同音字甄别”“形似字替换”等技巧,并详细列举了利用地图工具、方言志愿者等实用方法。在案例部分,《指引》收录了“十年寻亲终团圆”“20小时极速寻亲”等真实故事,展现了社工如何通过一张老照片、一句方言甚至一道家乡菜,抽丝剥茧锁定线索的动人细节。

彩虹社工服务中心主任、《指引》副主编邱燊娇长期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救助过众多流浪乞讨人员、精神障碍人群等弱势群体。她将救助服务领域的丰富实践经验融入到《指引》中,为《指引》提供了实际操作的范例和参考,使《指引》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邱燊娇指出:“许多受助者无法提供有效信息,甚至因精神疾病抗拒沟通。为此,我们总结出‘观察-建立信任-非批判沟通’的三步法,通过日常问候、卡片互动等方式逐步打开他们的心扉。”这一经验在“黄阿姨执念寻家”“李正贵二十载归乡”等案例中得到充分验证。

《指引》发布后,迅速获得民政部门、公益组织及媒体的高度评价。他们一致认为该《指引》兼具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其“以人为本、技术赋能”的理念为全国救助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南宁市救助管理站已将《指引》推广至广西多地救助机构,并计划通过培训、研讨会等形式向全国输出经验。这部《指引》的发布,不仅是编辑团队专业能力的体现,更彰显了社会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正如受助家属赠送的锦旗所书——“十年寻亲,终得圆满”,这份圆满,属于每一个为爱坚守的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